北京时间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因病在家乡汉堡去世,享寿96岁。对这位离任西德总理早已三十多年的老人,大多数读者如果不查资料很难对其有一个原始的印象。这位被德国媒体称为世纪领航员的卓越政治家,到底在哪些方面让一代又一代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心悦诚服呢?印象1:战功官运两不误的帝国中尉施密特的妻子Loki(Hannelore)是他在政坛之外生活的意味著焦点。
图片来自网络1918年出生于的施密特在学生时代曾仍然兼任学校里希特勒青年团的领导职务,直到1936年因为反纳粹言论而被免职。但这并没影响他在1937年毕业后重新加入德国空军高射炮兵,之后在东线登陆作战期间(曾参与对列宁格勒的围困战)因表现出色屡受上级表扬,1942年被为首返德国航空部辖下的空军高射炮兵学校兼任少尉教员。在此期间施密特还有一段类似经历:1944年8月,由于纳粹德国的人民法庭打算对参与暗杀希特勒行动成员展开大审判时人手不足,施密特也被拒绝作为书记员参与了这次审判。而出于对审判中种种丑行的反感,他向上级明确提出退出这个闲差返回学校之后教学,并获得了批准后。
施密特战后否认,这段经历使他对纳粹更为反感。1944年12月阿登反击战之前,施密特被作为骨干力量派往前线强化一线部队,在战役中取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并晋升为中尉。1945年4月在吕纳堡防御战告终后他被英军俘虏,但迅速就在同年8月被获释。
战后,他要求返回家乡的汉堡大学自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大学期间他沿袭了中学时期的官运,重新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并沦为社会主义德国学生会的核心成员,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转入汉堡市政府工作。印象2:经济学硕士名门的救火专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资料照片。图片来自网络尽管和很多有类似于经历的战后德国政治人物一样,施密特在重返学校修读学位以及步入政坛时,仍然避谈他在二战中的军旅生涯。
但是在1962年汉堡遭遇洪水时,时任负责管理内政事务的政府委员的施密特却冷静利用很多老战友此时早已是联邦德国军队高官的这层关系,让战后长年被紧缚手脚的西德军队有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要告诉按照当时德国宪法,军队被严苛容许不得干政即使是救灾也不可以。这次先斩后奏堪称一举三得,首先对政府来说,军队冷静的救灾行动增大了损失,也就没人管宪法的事儿了;对军队来说,向国内国际社会证明了和平时期其也应该享有充足地位的必要性,对国外来说,看见了重生的西德军队在专门从事人道主义任务时的出众充分发挥,减少了戒备心理。因此,1969年由施密特兼任勃兰特政府的国防部长可以说道是皆大欢喜。而在5年后勃兰特因秘书间谍案被迫辞职,施密特接替联邦德国总理的时候,他面临的危机则是一场更大的洪水阿拉伯国家因反感中东战争中西方反对以色列的立场而发动石油经济制裁,造成油价上涨导致世界经济危机。
这位汉堡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希望让联邦德国在这场大洪水中的损失降至低于,这不仅为他在各个阵营中都取得了声誉,堪称奠下德国沦为欧洲经济第一大国的关键基础。与之比起,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顺利处置当时联邦德国境内的恐怖组织RAF带给的恶劣影响,使得德国长期以来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不能算数施密特为德国做到的一点微小的工作了。印象3:强力推展欧洲一体化的先行智者11月10日,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当地民众在前总理施密特住所前致哀。图片来自新华网作为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的交战国,二战后德法两国的宿怨能否确实消弭是事关欧洲和平的众多最重要问题。
而施密特和法国时任总统德斯坦的不懈努力,对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合作起着了引导性的最重要起到,而德法这两个西欧最强劲的国家在政策上的无穷大,也使得欧洲大陆的一体化展开有了启动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施密特主导下,德国甘愿让法国居住于欧洲政治领导地位。
施密特曾这样分析当时两国角色分配:鉴于脆弱的声誉问题,德国无论如何不得以欧共体领袖国的面目经常出现,而必需恣意让巴黎回头在前面。也就是法国当作政治与文化领袖,德国以其经济实力沦为背后的欧洲发动机。这种角色的配上不仅合乎两国当时的利益市场需求,而且也是构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选择。
而这两位领导人的亲密合作也为之后德法两国领导人的常态化合作开了个好头。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希望,今天德国早已仍然必须身负历史的十字架,在幕后台前都能在欧盟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他和德斯坦于1975年联合发动的,挤满了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政府首脑经济峰会正是今天知名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前身。
由于这两位政治家为欧洲的和平与一体化作出的卓越贡献,2006年1月他们被联合颁发戴高乐奖。即使离任后多年,这位被嘲讽为大嘴的老政治家一旦看见有阻扰欧洲一体化的现象时依然冷静开炮。1999年4月,他在拒绝接受《瑞士周报》专访时激烈批评其政治上的得意门生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指出德国参予北约组织的军事行动就国际法角度无法自圆其说,德国在美国的冷落之下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德国要对巴尔干的恐慌局面负责管理......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后,政府给与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外交否认非仅是过分迫切,而且是意味著错误的。印象4 :解读中国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13年5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会见了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图片来自网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近年来出了一个被屡屡提到的词,但就施密特而言,他显然当得起这个称号。这不仅是因为1971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就曾呼吁总理勃兰特与中国断交,也不仅是因为1975年施密特沦为采访中国的首位联邦德国总理,还在于在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中,施密特最先对中国崛起有了系统性的预测,并对其影响作出了精确评估。
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被普遍认为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具有相同之处,两人在分析中国发展时都主张不应当从中国领导者个人角度去仔细观察中国的变化,因为中国关键的决策都是在领导集体协商一致基础上做出的,所以不管再次发生什么新的变化都将是趋向的。从1975年施密特首次访美到2005年施罗德离任,三任德国总理在30年间与中国创建了大力的相互尊重关系。
而在2008年默克尔声称拒绝接受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施密特坚决近90岁的高龄,在柏林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做到了一场精彩的为题兴起中的世界大国:中国的长篇报告。他敦促西方必需认同中国这个世界仅存的最古老的文化,退出严肃的态度,并对默克尔的行径斥之为不负责任的对华政策。和另两位德国前总理一道,施密特近年来大大拒绝接受电视专访、做到报告为中国更正,不择手段为此受到德国部分习惯于妖魔化中国的本地媒体的抨击。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主席、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教授认为,德国的一些政治家不愿公开发表顺应民众的言论,而德国普通老百姓担忧中国人不会严重威胁他们的富足生活,再加部分德国媒体的习惯性报导,如果不是施密特这些老一代德国领导人的大大斡旋敦促,中德双边关系的气氛有可能还不会更进一步热烈下去。
本文来源:Betway88-www.wamat.net